什么是失眠?有哪些类型?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指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6小时)、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的类型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再睡困难、醒后不适或疲乏感,或白天困倦。
(1)入睡困难:辗转难眠,入睡时间比以往推后1~3小时,患者说本来也很困,也想睡觉,可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
(2)睡眠不深:患者自感睡不实,一夜都是似睡非睡的,一有动静就醒,醒后再次入睡困难。
(3)睡眠质量差:许多患者虽然能够入睡,可感到睡眠不能解乏,醒后仍有疲劳感。
(4)睡眠感觉障碍:缺乏睡眠的真实感,许多患者虽然酣然人睡,但醒后坚信自己没睡着,而同房的人却说他一直在打呼噜。
生活中偶尔出现失眠的情况,不用过分担心,要相信身体会自然调节好的。人的身心有很大的弹性,一两天失眠不会造成什么损害。如果失眠之后不停的去担心会不会再失眠的话,到了晚上就更加难以入睡。
失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睡眼跟心理有关系吗?
引起失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躯体不适引起的失眠:如头痛、牙痛、喘息、吐泻等。②环境因素引起的失眠:如更换住所、声音嘈杂、光线刺激等。③生物药剂因素引起的失眠:如饮用咖啡、浓茶、中枢兴奋药等。④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如对失眠的恐惧和对失眠后果的过分担心,发生应激生活事件等。⑤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如躁狂症的少眠或不眠、抑郁症入睡困难或早醒等。此外,个性人格特征、自幼不良的睡眠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也可成为持续失眠的原因。
睡眠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很大,心理性失眠是由于过度的睡眠防御性思维造成的,常由于过分关注担忧自己的睡眠情况,以至于思虑过度、兴奋不安或焦虑烦恼,这些心理因素反而使他们更清醒,以至于难以入睡。
心理因素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睡眠障碍也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失眠,克服由于失眠引起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正确处理问题,给睡眠创造良好的内环境。
经常做梦正常吗?
做梦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这是因为人类的脑细胞总是在不停的活动,人在睡眠过程中,意识的清晰度会下降,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回忆和想象刺激某部分大脑皮层并留下痕迹,当大脑皮层的这些部分在人的睡眠中还保持着兴奋状态时,日常生活中留下的这些痕迹就活跃起来,于是引起了梦,梦是外界因素在人脑中的存在。
正常健康人由清醒进入睡眠后,常先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又叫正相睡眠,之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REM),又叫异相睡眠,再恢复为NREM,经过几个周期之后清醒。在睡眠过程中,这两种状态交替发生,呈周期性变化。梦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情况下进行的,会被记住;相反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情况下的梦,不会被记住,我们也不会意识到。
有些人自诉:“晚上做了一夜的梦,感觉好累!”。多梦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睡眠环境改变,搬家或是改换睡眠地点引起多梦。②睡眠的规律打破,也容易造成多梦。③心理压力也会造成睡眠不规律,导致多梦。④当人体生病时,生理和心理的防御机制比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而引发多梦。⑤负面情绪的影响,如在心情焦虑、郁闷的情况下也容易造成多梦。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过度的思虑也会在睡眠中产生折射。⑥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也会造成多梦,饿着肚子或是睡前剧烈运动都会引起多梦。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放松身心,一般失眠多梦就会有所改善,少数严重的失眠多梦者,需要去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梦魇”“梦游”是怎么回事?
梦魇和梦游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
梦魇是在睡眠中,突然表现出紧张恐惧,双目圆睁,面色通红,四肢乱抓,哭泣喊叫,甚至从床上坐起,大声呼叫,片刻之后,重又自行人睡,翌晨不能回忆。若当时将其唤醒,可能会追忆起方才正在噩梦中。以儿童为多,成人在疲劳、焦虑后偶尔也会发生,经受剧烈情绪刺激或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极易出现梦魇。就梦魔本身而言,一般不用治疗,只是在异相睡眠期做了噩梦。
梦游又称睡行症,是在睡眠中起立行走、穿衣,翻弄物品,或开门外出,甚至有更复杂的行为,多数人在数分钟以后,又能自行上床睡觉,事后不能回忆,若中途将其喊醒,患者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如此行动。同梦魇一样,也多见于儿童,大多到青少年期症状自行消失,可能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末完全成熟,兴奋与抑制过程均不完善所致。若成人经常出现睡行发作,则需排除精神运动性癫痫的可能。
孩子过于疲劳,临睡前观看恐怖、兴奋刺激的电视,或睡前受批评或打骂,睡眠过迟,被褥过暖或过凉,内衣过紧,晚餐过饱等,都可能会导致儿童的睡眠障碍。对于有梦魇或梦游的儿童,应注意避免以上诱因。儿童期的梦魇或梦游,如能排除癫痫,一般无须治疗,如发作频繁,可在临睡前服用小剂量的镇静药物治疗。
什么是睡眠的刺激控制疗法?
睡眠刺激控制疗法是改善睡眠环境中的兴奋刺激与睡意之间相工作用的一套行为于预措施,可以独立应用于失眠的治疗。其目的在于恢复床的睡眠诱导功能,消除床对其他不恰当需求的唤醒功能,使失眠者易于入睡,重建睡眠---觉醒生物节律。
入睡困难的患者因为担心睡不好常常提前上床,强迫自己早早入睡,而越想睡越是睡不着,为此焦躁不安。睡眠刺激控制疗法是一种行为矫正治疗,这种疗法就是让患者摆脱这种焦虑,调整上床与睡眠的关系,从而来改善睡眠。睡眠刺激控制疗法的实施原则是没有睡意不要上床,实施方法是:上床睡觉如果20分钟后仍无睡意,则令其起床活动,但不要做作业、写文章、与人辩论、饮酒、打牌或下棋,因为这些活动容易使人兴奋,只能听音乐、静坐、散步或赏赏夜景等,当睡意袭来时再上床睡觉。如果20分钟后还睡不着,就再次起床活动,反复多次直至挨着枕头就睡。
实施睡眠刺激控制疗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只有在睡意来临时才上床。②床仅仅用于睡觉(或性生活)。③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进食、玩手机、看小说、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考复杂问题等。④如果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⑤不管前一天晚上睡眠时间有多长,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⑥如果没有午睡习惯,日间避免小睡,也不能延长午睡时间。
看起来简单的刺激控制法,对不少的人来讲,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坚持记行为日记,失败的可能性会很大。如果能够借助睡眠日记,可能会变得更容易成功。
失眠的一般治疗原则是什么?
失眠的治疗原则是不单纯依靠镇静催眠药物,而要消除病因,配合认知及行为的改变,以增加治疗效果。失眠的治疗方法如下。①认知疗法:提高对睡眠的正确认识,减少睡眠前焦虑,从而改善睡眠。②行为疗法: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采取克服睡眠前焦虑的行为调整方法,包括放松治疗、刺激控制训练、自由想象训练等。③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苯二氮䓬类或一些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来治疗失眠,但要注意短期使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
安眠药可以长期吃吗?
安眠药应短期使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失眠的药物治疗时程没有明确规定,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维持时间,一般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要重新评估。
安眠药的用药原则:①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间断给药,每周2~4次。②短期用药,一般不超过3~4周。③逐渐停药,避免突然停药,防止出现“反跳”及诱发精神疾病。④如在停药过程中出现严重或持续精神症状,应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
失眠的应对方法有哪些?
失眠往往让人感到很苦恼,有失眠引起的睡眠不足可导致体倦乏力、急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多种不适,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失眠的困扰,失眠该如何应对呢?
睡前消除担忧或担心,这是很有必要的,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失眠:①日常进行有规律地适度锻炼,最好在睡觉前的4~5小时进行,每次至少20分钟。②临睡前可喝些温牛奶,不玩手机,不玩电脑游戏,不看刺激的电视节目,避免吸烟饮酒等。③上床后闭眼休息,如果入睡困难不要紧张,可采取呼吸调整法:先用鼻子吸气4秒,再憋气7秒,最后再呼气8秒,做3次循环后你就能感觉到睡意。④平时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上床,比如晚上11:00之前睡觉,每天早晨7点钟必须起床。⑤最好不要午休,如非要午休也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因为过长的午休时间会影响夜间睡眠。
偶尔失眠人人都有,比如周围环境吵闹、与家人生气、出差或外出睡眠环境改变、出国需要倒时差、偶尔熬夜加夜班等,都会出现失眠多梦,只有长期失眠影响日常生活时,才需要服药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口服阿普唑仑等安眠药,等睡眠改善后再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