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器质性精神障碍?有哪些特点?
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前者常称之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脑肿瘤、癫痫等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由脑以外的躯体疾病引起的,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等。但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往往不能截然分开。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类别多,但其临床表现大体不超出以下几类临床综合征的范围:意识障碍、痴呆、遗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神经症样症状、人格改变等。意识障碍综合征以谵妄多见,是常见的急性脑器质性精神症状,而痴呆综合征是常见的慢性脑器质性精神症状。谵妄和痴呆有以下特点:
(1)谵安:起病大多急性,少数患者有1~2天的前驱期。①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觉察清晰度降低,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昼轻夜重,即患者白天交谈时可对答如流,晚上却出现意识混浊。②定向障碍: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障碍,如记不清具体的年月日,严重者会出现人物定向障碍。③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明显,患者尤对新近事件难以识记。④感知障碍:尤其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和幻觉。患者对声光特别敏感。错觉和幻觉则以错视和幻视较常见,患者可因错觉和幻觉产生继发性的片段妄想、冲动行为。⑤情绪障碍:情绪紊乱非常突出,包括恐怖、焦虑、抑郁、愤怒或者欣快等。⑥睡眠节律紊乱:典型表现为白天嗜睡,夜晚失眠。
(2)痴呆:发生多缓慢隐匿。最早的症状常为近记忆力下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明显减退,常采取措施弥补,力图掩饰。严重者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远记忆也受损,思维缓慢、贫乏、抽象思维丧失,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越来越差,注意力日渐受损,可出现计算困难或者不能,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障碍。患者可出现人格改变,通常表现兴趣减少、主动性差、社会性退缩,但亦可表现为冲动、幼稚行为等。情绪症状包括焦虑、易激惹、抑郁和情绪不稳等,有时表现为情感淡漠,或出现“灾难反应”,即当患者对问题不能作出响应或不能完成相应工作时,可能出现突然放声大哭或愤怒的反应。有些患者会出现坐立不安、漫游、尖叫和不恰当的甚至是攻击性行为。也可出现妄想和幻觉。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对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完成。晚期生活不能自理,运动功能逐渐丧失,甚至穿衣、洗澡、进食以及大小便均需他人协助。
2.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①感染: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神经梅毒)、颅外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卒中、颅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脑脓肿)、高血压性脑病、帕金森病、癫痫、Wernicke脑病。③代谢障碍性疾病:低血糖症、糖尿病、肾衰竭或肝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障碍、各种原因引起的电解质紊乱、肝豆状核变性。④物质滥用:戒酒、长期服用镇静剂后突然停用。⑤中毒、缺氧:酒精、毒物、药物、铅或汞等重金属、一氧化碳中毒等。⑥营养缺乏:维生素B1(硫胺)缺乏、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
3.什么是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症状往往不易被觉察,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记忆力损害和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机制主要是大脑中负责控制记忆与推理的区域发生病变。也可在65岁以前起病者称为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目前全世界老年痴呆症患者数多达200万,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的第三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65岁以上老人有10%智力障碍,其中二分之一发生痴呆。我国老年人群的痴呆症发病率为7.3%。
4.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有哪些?
老年痴呆通常起病潜隐,不易被发现,病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无缓解,且易被人们误认为是自然的衰老现象。发病至死亡平均病程8~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如果对老年痴呆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望延缓疾病的进展。那么怎么能发现老年痴呆,早期老年痴呆有哪些表现呢?
近记忆障碍常为老年痴呆的首发及最明显症状,如经常遗失(失落)物品,忘记重要的约会或事情,记不住新来同事的名字,学习新事物困难,看书读报后不能回忆其中的内容,常有时间定向障碍,患者记不清具体的年月日;计算能力减退,很难完成简单的计算,如100减7、再减7的连续运算;思维迟缓,思考问题困难,特别是对新生事物表现出茫然难解,早期患者对自已记忆问题有一定的自知力,并力求弥补和掩饰,例如经常做记录,避免因记忆缺陷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可伴有轻度的焦虑和抑郁。随着记忆力和判断力减退,患者对较复杂之工作不能胜任,例如妥善的管理钱财和为家人准备膳食。尚能完成已熟悉的日常事务或家务。患者的个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人格改变也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变得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
如果您身边或家中的老人发生了上述变化,一定尽早到医院就诊,及时干预可延缓疾病的发展。
5.如何区分年龄大与早期老年痴呆的记忆力差?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主要是再现过程的问题,即不能自如的从记忆库存中提取已掌握的资料,但经过提示后就能回忆。而早期痴呆记忆障碍主要是铭记困难,即新的信息不易储存下来。再者,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往往较轻,一般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的影响。而老年痴呆的记忆力障碍呈进行性发展,甚至出现失语、失用、失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6.老年痴呆症会遗传吗?
已发现老年痴呆症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痴呆家族史者,其患病率为普通人群的3倍。近年来发现三种早发型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老年痴呆致病基因。所以有老年痴呆家族遗传史的,50岁以后应该进行检查。
7.老年痴呆的治疗效果如何?
老年痴呆应及早治疗,治疗的原则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给家庭带来的负担。重要环节是维持患者躯体健康,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药物对症治疗。尽量使患者处于熟悉的环境,最好是在家中。可通过非药物治疗使患者生活能力、情绪和行为问题得以改善,如加强康复训练、生活护理,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规律的生活起居等,减轻或延缓其功能残缺。
目前,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较多,但尚无特效药物可逆转认知功能受损或有效阻止病情进展。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
能。此类药物如下。①多奈哌齐:用于治疗各期老年痴呆。此药副作用较少,并无明显的肝功能异常,约1/3的老年痴呆患者治疗有效,可延缓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下降的速度。②利斯的明用于治疗轻、中度老年痴呆。③美金刚:用于治疗中、重度老年痴呆。
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治疗,但必须注意,三环类药物的抗胆碱副作用可加重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考虑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以及其他抗抑郁剂如文拉法辛等。伴神经疼痛者可选用度洛西汀。苯二氮䓬类虽可控制痴呆者的行为问题,但因可引起意识混浊、跌倒、呼吸抑制和药物依赖等,使用应谨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激越行为或攻击行为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应从低剂量开始,缓慢加量,症状改善后再逐渐减量或停止用药。通过上述治疗可控制精神病性症状,能延缓老年痴呆的发展。
8.什么是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首次起病年龄在55岁或60岁以上,在临床上常见为轻度抑郁,少数较重。往往因身体有病,甚或微小的生活事件而诱发。疾病早期可有失眠、头痛、食欲减退、无故心慌、气短、出汗自感消瘦、体重减轻等躯体不适。有的患者还伴有焦虑表现:惶惶不可终日、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犹如大祸临头之感。老年抑郁症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认知功能(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和判断能力等)损害的表现,自感“脑子比以前明显的不好使了”。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过度关注自身健康,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消化系统最常见,便秘、胃肠不适是主要的症状)较多,主动求治,辗转各大医院进行各项检查,当结果是阴性或问题不重时,会拒绝相信检查结果。疾病发展时可出现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好发脾气,原来的兴趣爱好也随之消失,生活懒散,不想说话,不想做事,不愿与周围人交往,总感到精力不够,全身乏力,甚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无望、无助感,有的可产生轻生甚至自杀念头,少数患者可有行动,造成严重后果。发现老人患上抑郁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9.老年抑郁症该如何治疗?效果如何?
临床上治疗老年抑郁症的药物主要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和西酞普兰。这类药的不良反应较少,更易耐受、更安全,比较适合老年患者使用。还有其他新型抗抑郁剂文拉法辛、米氮平和曲唑酮。
但药物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个体化用药: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开始用药从小剂量逐渐增至治疗量,停药时也应逐渐递减,以免引起停药反应。②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故老年人治疗药量应相对低。③老年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力差,故应尽量选择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④老年患者常伴有躯体疾病(如心脏病、帕金森病、糖尿病、高血压、青光眼等),在治疗时既要考虑药物对原有疾病的影响,又要注意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⑤维持治疗非常重要,疗程相对长,故应坚持治疗。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非常重要,抗抑郁剂合并心理治疗属于治标又治本的办法,疗效远远高于单用抗抑郁剂或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改善预后,有助于预防复发。而在预防老年抑郁症复发上,也需要老年人自已和家人的共同努力。首先自己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结交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其次子女多关心、陪伴、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0.情绪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大吗?
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的生物性退化及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可引起情绪上的改变。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不良的情绪变化,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使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指挥失灵,造成其他器官功能调节发生障碍,导致一系列疾病发生。有许多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甚至癌症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老年人遇到退休、健康状况恶化、亲属死亡等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终日愁眉苦脸,多愁善感,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老年期的情感特征是生命感情的衰退,情绪缺乏弹性,调节性差,一点小事就可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家庭琐事、子女纠纷等,容易引起老年人悲伤、抑郁,长时间不能恢复。这种持续性的情绪反应会导致机体脏器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脑卒中的发生。
11.哪些躯体疾病容易伴发精神障碍?
容易伴发精神障碍的躯体疾病有:①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流行性感冒、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②内分泌障碍伴发的精神障碍:肾上腺功能异
常、甲状腺功能障碍、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嗜铬细胞瘤、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③结缔组织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④内脏器官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