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神经症?有哪儿种类型?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的总称,患者有持久的心理冲突,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与患者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将神经症分为以下几类: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
2.神经症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和调查资料推算:人口中5%~8%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我国为13%~22%,这么高发的疾病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神经症的发病常与素质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存在一定的人格基础。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在病前较他人遭受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主要以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多见。引发神经症的应激性事件常有以下特点:①应激事件的强度往往不十分强烈,是那些使人牵肠挂肚的日常琐事,而且往往是多个事件反复发生,持续时间较长;②应激事件往往对神经症患者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某些患者对常人看来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事情特别敏感;③患者对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困境或冲突往往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应该怎样去适应以消除这些事件对心理的影响,但往往不能将理念化为行动,将自己从困境和矛盾的冲突中解脱出来;④应激事件不仅来源于外界,更多地源于患者内在的心理欲求与对事件的不良认知;他们常常忽略和压抑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但又总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作为不满,总是生活在遗憾和内心冲突中。
3.神经症有哪些特点?
神经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心理冲突:神经症患者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讲就是自己总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折磨自己,患者知道这种心理是不正常的或病态的,但是不能解脱。
(2)精神痛苦:神经症是一种痛苦的精神障碍,喜欢诉苦是神经症患者普遍而突出的表现之一。
(3)妨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神经症性心理冲突的两个对立面互相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日益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
(4)自知力完整:一般意识清楚,主动要求治疗,与现实接触良好,人格相对完整,无严重的行为紊乱等精神症状。
(5)病程较长:神经症是一种持久性的精神障碍,不同于各种短暂的精
神障碍。
(6)无躯体疾病作基础:患者虽然躯体不适主诉繁多,但反复检查均没有相应的躯体疾病与之相关联,或躯体疾病较轻与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不相符。
4.焦虑症是怎么回事?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焦虑的情绪?
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气短、口干、便秘或腹泻、出汗、尿频等自主神经症状和运动不安与肌肉紧张。患者的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焦虑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焦虑的情绪呢?当正常人在预感到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时,可产生焦虑,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一般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慌、坐立不安,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入睡困难、做噩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等,有些患者为上述躯体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常自扪脉搏是否增快,心跳呼吸是否停止,皮肤颜色是否已经改变,为此而情绪紧张。检查时患者焦虑,双眉紧锁,肌张力增加,反射活跃,常伴有不安的动作,如不断地眨眼、敲打手指或捶胸顿足等。
5.经常莫名的紧张害怕是病吗?
经常莫名的紧张害怕是一种疾病,属于神经症的一种---焦虑症。焦虑症是指在缺乏客观原因时,产生紧张、不安或恐惧的内心体验并表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失调、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往往包含如下三组症状。①自体症状:紧张时往往伴有神经功能亢进像心慌、气短、口干、多汗、颤抖、面色潮红,有时还会有濒死感,严重时还会有失控等。②情绪症状:紧张、恐惧害怕、提心吊胆、忧虑的内心体验。③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心烦不适、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惶恐不安。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6.如何认识恐怖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患者明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必要的或不合理的,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其实恐惧心理正常人也会出现,但正常人的恐惧与以往的经历有关,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常情况下人们可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处境是否危险或危及生命,如对关在笼子里的虎、豹是不怕的,但一旦笼子被打开虎、豹冲出来了,必然惊恐万分,这就是害怕恐惧心理。故恐惧对正常人来说是种有益的防御反应。而恐怖性神经症患者对某些情景、场合产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不能自控地尽量回避,不但别人认为难于理解,有时本人也知道不切实际、不合情理,却又无法摆脱而感到苦恼,这就是病态的恐惧。
7.害怕见人、不敢去商场,这是病吗?
有位大姐说,她孩子整天待在家里,不敢出门,也不敢见人,她认为是孩子越大越害羞胆小了,而有人告诉她,这是种病。那么害怕见人、不敢去商场,这是病吗?
在社交环境中有些焦虑是正常的,但如果因为害怕见人而不敢出门就属于社交恐怖症了,患者害怕的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因此当着他人的面不敢讲话、不敢进食、不敢写字等,甚至不敢如厕,严重者可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患者也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如果病情严重,患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
不敢去商场属于广场恐怖症,在恐怖症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广场、密闭的环境、黑暗场所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患者在这些场所会产生剧烈的恐惧,担心自己无法自控或担心自己会晕倒,或出现濒死感、焦虑不安,害怕进入商店、剧场、车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害怕得不到帮助,无法逃避,害怕离家或独处,因而回避这些环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门,焦虑和回避行为的程度可有很大差异。恐惧发作时还常伴有抑郁、强迫、社交焦虑、人格解体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一般会转人慢性。
8.强迫症是怎么回事?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患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强迫症多发病于青春期,75%的患者起病于30岁前。患者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由于约有60%强迫症患者羞于就诊或将自己的症状告诉医生,致使强迫症患者就诊延迟。
那么,强迫症有哪些病因呢?①遗传: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5%~7%的患有强迫症,远远较普通人群高。人格特征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约2/3的强迫症患者在病前有强迫性人格。如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办事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注重细节,酷爱清洁。②脑病理改变:严重的脑外伤、癫痫、风湿热引发的小舞蹈症均可伴发强迫症状。③生化:有不少证据支持强迫症患者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而用增加5-羟色胺生化递质的药物来治疗强迫症。④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是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行为学家则认为,强迫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导致焦虑,为减轻焦虑,产生逃避或回避反应,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在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终诱发强迫症的出现。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可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患者可仅有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或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
(1)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力图摆脱,但为摆脱不了而紧张烦恼、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和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强迫观念可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①强迫思维: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人患者头脑中的观念、表象或冲动。患者往往试图抵制,但不成功。②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考,刨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③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已完成的事情的可靠性表示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④强迫联想及强迫性对立思维:患者脑中出现一个观念或听到、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而大多是对立性质的。如想起“和平”,马上就联想到“战争”等。⑤强迫回忆:患者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反复呈现经历过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段歌曲,无法摆脱,感到苦恼。⑥强迫意向:患者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一般不会转变为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种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故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如想把小孩扔到窗外,或走到高处则产生往下跳的冲动。⑦强迫情绪:患者对某些事物不合情理的担心、厌恶等情绪反应,明知不必要如此,却无法克服。
(2)强迫动作和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强迫检查:多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账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②强迫洗涤: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而表现反复洗手、洗衣物、消毒家具等。③强迫性仪式动作:是一套重复刻板的相互联系的动作。此种仪式性动作往往对患者有特殊的意义,患者完成这种仪式是为获得幸运和吉兆,从而使内心感到安慰。如进门时要完成一套动作表示他孩子的病就能逢凶化吉,如果第一次做的动作不能使自己的意向满意,就必须再重新开始做一遍,自己明知毫无意义,但如果不做则焦虑不安。强迫仪式动作可占去一天中的数小时,有时还伴有明显的犹豫不决和行事迟缓。④强迫询问: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询问他人,尤其是家人,以获得解释与保证。
强迫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①药物治疗:SSRIs是目前具有抗强迫作用的一线治疗药物,有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剂量常常为处方推荐的较高或最高剂量。氯米帕明对强迫症状也有效,但不良反应限制了此药的应用。②认知行为治疗:暴露和反应预防是治疗强迫障碍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暴露疗法是使患者面对引起焦虑的物品和环境;反应预防要求患者推迟、减少甚至放弃能减轻焦虑的行为,如缩短洗手时间,减少洗手频度,甚至放弃洗手。有效的暴露疗法和反应预防一般需12次会谈和长时间的家庭作业。对于多数强迫症患者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时或相继进行均比单独使用任一种治疗的效果要好。心理治疗有发掘病因的领悟疗法及针对强迫行为的行为矫正疗法。而且认知行为治疗也可在维持治疗中发挥作用。
9.总是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是强迫症吗?
如果这种胡思乱想是来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且这种想法反复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自己明知道没有意义,想抵抗却无法控制,二者强烈冲突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社会功能也明显受损,这就属于强迫症的强迫观念。
10.强迫检查、强迫洗手也是病吗?
是,都属于强迫症。强迫检查是患者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账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强迫洗手属于强迫症的强迫洗涤,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而表现反复洗手、洗衣物、消毒家具等。如有位医院挂号员,认为接触一些肿瘤患者的门诊卡可以“传染”到肿瘤,认为还会间接传染给自己家人,于是每次下班回家反复洗手、洗内、外衣服,直到深更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