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境障碍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难免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但当悲伤或兴奋十分强烈、持久,影响社会功能,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时,就要警惕心境障碍的可能,心境障碍是怎么回事呢?
心境障碍既往又称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或心境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常伴有与异常心境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表现为抑郁和躁狂两种截然相反的临床相。
心境障碍指的是一种持久的内在情绪状态,抑郁或躁狂症状持续至少1~2周以上,严重损害社会功能,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容易呈周期性或循环性方式复发。典型的躁狂相表现为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三高”症状,抑郁相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在心境异常变化的同时,躯体生理异常的症状也很常见,甚至可以掩盖心境症状。心境障碍的表现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变异,轻者可以是对某些负性生活事件的异常情绪反应,社会功能损害轻,重者则可能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功能致残性精神障碍。
2.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顾名思义就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其临床特点是反复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最典型的形式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躁狂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高,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话多语速快,思维跳跃不连贯,睡眠少却不觉得疲惫,爱管闲事,行为冲动易怒。
抑郁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患者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已没本事,认为自己没能力,感觉活着没意思,感觉生活没价值,兴趣较少,睡眠减少,自责自罪,十分痛苦。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解,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3.躁狂症有哪些表现?
躁狂症可有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两个方面的表现。
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增强,俗称“三高”症状。
(1)情感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扬扬,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
(3)意志活动增强: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人娱乐场所。
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4.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抑郁症是十分常见的心理疾患,有人形象的把它比喻成“黑狗”,让人感到痛苦却又难以摆脱。抑郁症有精神、躯体两方面的表现。
精神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俗称“三低”症状。
(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有晨重夜轻节律性变化。在情绪低落基础上,患者会出现抑郁性认知,产生“三无”症状,即无用、无望、无助,自我评价降低,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行为缓慢,生活被动、懒散,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严重抑郁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观念,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躯体方面的表现: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主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也较常见。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睡眠表浅,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
5.对什么都没兴趣、觉得活着没意思,是抑郁症吗?
如果你情绪低落、感觉无兴趣、觉得活着没意思,担心自己是否患上了抑郁症,这种情况除了建议你尽快去精神科门诊检查确诊之外,你也可以先通过抑郁自我评定量表进行自我测查。
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DS)是1965年仲氏发表制定的,它不仅可以测查出抑郁心情的程度是轻还是重,还可以帮助一部分以身体各种不舒适体验为主的患者,判断出有无抑郁症状,有助于隐匿性抑郁症的诊断。此量表评定的时间,不是一二天内的体会,时间范围一般应该至少是1周,如果是第一次评定,最好是根据自己2周之内的感觉回答合适。
表2-1有20条文字,每一条文字后有四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或偶尔、有时、经常、总是,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在分数栏1~4分适当的分数下划“√”。
表2-1抑郁自评(SDS)
条目 | 没有或偶尔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1.我感到情绪沮丧、郁闷。 | 1 | 2 | 3 | 4 |
*2.我感到早晨心情最好。 | 4 | 3 | 2 | 1 |
3.我要哭或想哭。 | 1 | 2 | 3 | 4 |
4.我夜间睡眠不好。 | 1 | 2 | 3 | 4 |
*5.我吃饭像平时一样多。 | 4 | 3 | 2 | 1 |
*6.我的性功能正常。 | 4 | 3 | 2 | 1 |
7.我感到体重减轻。 | 1 | 2 | 3 | 4 |
8.我为便秘烦恼。 | 1 | 2 | 3 | 4 |
9.我的心跳比平时快。 | 1 | 2 | 3 | 4 |
10.我无辜感到疲劳。 | 1 | 2 | 3 | 4 |
*11.我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楚。 | 4 | 3 | 2 | 1 |
*12.我做事情像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 | 4 | 3 | 2 | 1 |
13.我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 | 1 | 2 | 3 | 4 |
*14.我对未来感到有希望。 | 4 | 3 | 2 | 1 |
15.我比平时更容易激怒。 | 1 | 2 | 3 | 4 |
*16.我觉得决定什么事很容易。 | 4 | 3 | 2 | 1 |
*17.我感到自己是有用的和不可缺少的。 | 4 | 3 | 2 | 1 |
*18.我的生活很有意义。 | 4 | 3 | 2 | 1 |
19.假如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 1 | 2 | 3 | 4 |
*20.我仍旧喜爱自己平时喜爱的东西。 | 4 | 3 | 2 | 1 |
此量表最后结果的计算方法如下:①先把20个题目综合相加,得出总分,再转换成百分指数,指数计算公式:指数=总分(得分)/总分满分(80)x100%。②指数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如下:指数在50%以下,正常范围(无抑郁症状):指数在50%~59%,轻度抑郁;指数在60%~69%,中度抑郁;指数在70%及以上为重度至严重抑郁。
此量表虽然可以测出抑郁的轻重程度,却不能判断抑郁的分类,测出有抑郁之后,应及时到精神科门诊进行详细的检查、诊断及治疗。
6.抑郁症患者都是内向性格的人吗?
一般认为,心眼小、遇事想不开、性格内向的人才会得抑郁症,其实,抑郁症的发病与性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谁都可能发生,有些抑郁症患者病前性格十分活泼开朗,家庭生活也非常和睦,也没有遇到明显的应激事件,却患上了抑郁症。那么,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因素有哪些呢?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①遗传因素,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增加抑郁的患病率。②研究初步证实,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含量降低,也是抑郁症的发病因素。③社会心理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发作的关系较为密切,抑郁发作前92%有促发生活事件,女性抑郁发作患者在发病前1年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度是正常人的3倍,个体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6个月内,抑郁发作危险系数增加6倍,常见负性生活事件有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均可导致抑郁发作。
抑郁症的发生除与上述因素有关外,与人格特征也有一定的关系,追求完美、敏感多虑等,也是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7.心境障碍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心境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显示以下因素与心境障碍的发病有关: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远胜于环境因素,心境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为一般人的10~30倍,并且血缘越近,患病概率越高。
(2)神经生化因素: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与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可能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以下三种递质的影响尤为明确:①5-羟色胺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5-羟色胺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②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③多巴胺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多巴胺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3)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异常,也是心境障碍的发病因素。
(4)脑电生理变化:抑郁相与躁狂相患者的脑电图有明显改变。
(5)CT研究发现心境障碍患者的脑室较正常变大。
(6)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是与抑郁发作的关系较为密切。
8.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患了心境障碍?
主要从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心境障碍。心境障碍的诊断要点有以下三点:
(1)症状特征:躁狂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病程至少持续1周)的情感高涨为主要表现,伴有思维奔逸、活动增多、夸大、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食欲增加等。抑郁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病程至少持续2周)的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伴有兴趣缺乏、快感消失、思维迟缓、精力不济、疲乏感、自责自罪、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抑郁心境晨重晚轻的节律性改变等。
(2)病程特征:多数为发作性病程,发作间隙精神状态可恢复到病前水平。
(3)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脑影像学检查、家族史等可作为参考。
9.心境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境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抑郁障碍的治疗:以抗抑郁药物为主,必要时可采用电抽搐治疗,并且心理治疗贯穿治疗的始终。
(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如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能有效的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60%~80%。
(2)电抽搐治疗: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抑郁性木僵的患者,应首选电抽搐治疗。对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也可采用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见效快,疗效好,6~12次为一个疗程,电抽搐治疗后仍需药物维持治疗。
(3)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是20世纪90年代初应用于精神科临床研究的主要物理治疗方法,一些研究证明rTMS对抑郁障碍有明确疗效。
(4)心理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合并心理治疗,尤其是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症患者。可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等一系列的心理治疗技术,能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认知歪曲,提高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促进康复,预防复发的作用。
双相躁狂的治疗: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综合治疗措施。①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要治疗药物,心境稳定剂有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盐。②对于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采用电抽搐治疗,起效迅速,一般隔日一次,4~10次为一个疗程。③心理治疗可采取家庭治疗、行为治疗。
10.轻躁狂和躁狂有什么区别?
轻躁狂指持续(至少连续几天)轻度心境高涨,并有活动增加,自己感觉体力和精力旺盛,幸福感、社交活动增多,话多、过分亲密、性欲增强及睡眠需要减少,一些内向的人变得外向,头脑灵活,口齿伶俐,风趣,整个人显得生机勃勃。
轻躁狂与躁狂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症状数量及严重程度不同,对个人日常功能及社会的危害轻重程度也不同,轻躁狂尚达不到躁狂的症状学标准,还不够诊断为躁狂。
轻躁狂症状较轻,未出现夸大妄想,表现出的情感高涨或易激惹等症状虽对个人日常工作及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对个体来讲已达到肯定异常的程度,但对个人日常功能的损害不明显,也未完全丧失社会约束力,尚未达到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或自己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的程度。
虽然轻躁狂与躁狂不同,但也要警惕转为抑郁或发展为真正的躁狂,如果症状越来越严重,表情越来越夸张,说话越来越不可一世,活动越来越多,或者衣着越来越鲜艳,办事越来越脱离实际,或转为自卑、情绪低落,那么应该尽早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
11.抑郁症有轻重之分吗?
抑郁症有轻重之分,临床表现可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根据症状的数量、类型以及严重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抑郁症的其他症状: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丧失;②自我评价降低;
③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④认为前途暗淡悲观;⑤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⑥睡眠障碍;⑦食欲下降。
轻度抑郁:具有至少2条典型症状,再加上至少2条其他症状。
中度抑郁:具有至少2条典型症状,再加上至少3条其他症状。
重度抑郁:3条典型症状都应具备,再加上至少4条其他症状。
轻度和中度抑郁通常不会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常伴有躯体症状,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困难。重度抑郁常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几乎无法进行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
12.心境障碍需要住院治疗吗?
心境障碍是需要住院治疗的,这是因为规范的治疗不仅能缩短病程、尽早消除临床症状、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起到预防疾病复发的作用。研究证明,未经治疗的抑郁发作病程一般持续6~13个月,而通过药物治疗可将此病程缩短到3个月左右,治疗越早病程缩短越显著。虽然双相障碍有自限性,但如不加治疗或治疗不当,复发率会大大增高。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的依从性、对自身及他人的危害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心境障碍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如果患者症状较轻,不具有危害自身及他人的风险,且能根据医嘱按时服药,那么也可以在家服药治疗,定期复诊。如果患者症状较重,严重危害自身安全,或治疗不合作,不按时服药,那就需要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医生、护士每天都在观察患者是否真正将药服下,并监测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其中包括药物是否有效和是否有副作用,也便于医生调整剂量或者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所以对于某些以前没有用过的药物,住院治疗较居家治疗更有保障。此外,对于某些不配合治疗的躁狂患者或者有伤人、自伤和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及时住院也是保护其自身安全及周围人安全的有效措施。
所以说,尽管从康复角度出发,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尽量不住院但是对于病情严重或反复、需要改用某些新药或不配合服药的患者来说,如果医生建议住院,患者和家属还是应该积极配合。